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绝句

吴涛 吴涛〔宋代〕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注释
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
春衫:单薄的春装。
试单:尝试着换上单衣。
怪来:惊疑。
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
作:起。

参考资料:完善

1、 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42
2、 李安纲主编.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46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以视觉角度展现暮春时的和丽景色,后两句以听觉角度从细处描摹气候转变。诗人善于捕捉细节,把难于表现的季候特征写得非常细腻。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载于其弟吴沆的《环溪诗话》。当时诗人正在漂泊异乡,时已暮春,天气和暖,但仍有寒流袭身,作为游子,诗人看万物都富有情味,不免想起远在江西的老家,感于人事变幻,故作此篇。

参考资料:完善

1、 胡小伟主编.中华五千年名诗一万首.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42

简析

  《绝句》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气候乍暖,并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后两句写气候忽冷,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后是从触觉角度落墨。这首诗纯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其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吴涛

吴涛

吴涛,生卒年不详,字德邵,崇仁(今属江西)人。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著名隐士环溪先生吴沆的大哥。下选 的《绝句》便是吴沆的《环溪诗话》存录的。全宋诗收入其诗四首:《绝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其中以《绝句》广为流传。 9篇诗文  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苏轼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断句

苏麟 苏麟〔宋代〕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苍梧谣·天

蔡伸 蔡伸〔宋代〕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