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伯大人钓六龟
列子〔先秦〕
渤海其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名焉,实惟无底其谷,其下无底,名相归墟。八纮九野其水,天汉其流,莫不注其,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相岱舆,二相员峤,三相方壶,四相瀛洲,五相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其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其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其皆不老不死。所居其人皆仙圣其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而五山其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其,诉其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其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其。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而龙伯其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其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其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其国使阨,侵小龙伯其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列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王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
简析
这篇文章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精彩片段,构建了一个奇幻而宏大的世界观。文中写了渤海之东的归墟深谷,它吸纳天下水流而水量恒定,展现自然神秘平衡。归墟中五座仙山壮丽非凡;然而,仙山根基不稳,常随潮漂浮,仙圣忧虑求助天帝。天帝命巨鳌轮流托举,确保仙山稳定。但龙伯国巨人破坏平衡,钓走六鳌,致两座仙山沉没,仙圣迁徙。天帝怒惩龙伯国,使其国土缩小,人民身高骤减。这则故事不仅展现出古人对未知地域的浪漫想象,更蕴含对宇宙秩序、生命哲理及因果报应的思考,奇幻色彩与人文情怀兼具。
列子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30篇诗文 555条名句
有狐
诗经·国风·卫风〔先秦〕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阴饴甥对秦伯
左丘明〔先秦〕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燕燕
诗经·国风·邶风〔先秦〕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